自199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已经连续担任六届政协委员,一届人大代表。在其履职的30多年间,他始终将关注点放在“三农”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及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上。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并不仅限于全新的产业和高科技的行业,一定也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助力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创造了众多税收。然而,传统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迭代滞后、生产效率偏低、资源约束加剧以及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
在走访传统产业企业时,刘永好发现,企业普遍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存在技术应用成本高、跨界融合机制不足、政策协同性待提升等问题。
为此,刘永好建议,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他提出,应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容错机制;在鼓励支持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建立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设置传统行业攻克“卡脖子”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制度,因为这类项目往往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协作要求多、推广使用难,需要政府主导进行资源的统筹协调。
破解“卡脖子”难题 筑牢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业是畜牧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永好介绍,新希望集团一直积极投入育种工作,在猪芯片、鸭芯片等“卡脖子”工程上取得突破。他们与中国农科院联合选育的“中新鸭”打破了中国肉鸭品种被垄断的局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新希望集团在猪的育种上不仅局部实现了与国际水准对标,还在发展和培育更高品质的本土猪种,以满足消费者对更好口味和更高品质的需求。
刘永好认为,尽管我国畜禽种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如畜禽育种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滞后,种业企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刘永好建议,要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至少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完善育种体系,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421家上市涉农企业中,70.31%不具备国家或部级创新平台。2023年,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集中分布在40~55区间,得分75分以上的企业仅1家,农业领域缺乏龙头型科技领军企业。刘永好认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短板是创新平台建设缺失,这制约了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现状看,我们亟需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去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刘永好表示。
为解决这一问题,刘永好建议,一是尽快推动成立国家农业创新投资母基金,二是支持企业牵头围绕未来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联合体,三是加大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赋能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
规范鲜奶标准 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刘永好还关注到,我国消费领域正在进行的“鲜变革”,“我们的生产能力旺盛,但相对消费能力不足,这需要从生产端和运输端共同发力。”刘永好指出,大众对新鲜食材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认为,在生产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新鲜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奶制品为例,目前国内市场上很多所谓的“鲜奶”,是采用超高温灭菌工艺(135~150℃),严格意义上应称为“纯牛奶”而非“鲜奶”。国际上通称的鲜奶多指巴氏杀菌奶,采用72~85℃短时杀菌工艺,以最大限度保留牛奶的活性营养成分和口感。但目前国家关于巴氏鲜奶的执行标准是2010年发布实施的,很多方面都没有做详细规定。为此,刘永好建议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
在运输端,冷链物流体系亟待完善。冷链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行业仍存在标准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断链”“伪冷链”现象突出,食品安全隐患较大,农村地区冷链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升级。刘永好呼吁,应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强冷链物流监管与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冷链物流数智化升级,优化冷链物流区域布局。
培养乡村青年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