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包括:
-
烟叶:是以各种烟草的叶片经过加工制成的产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晒烟叶、晾烟叶和烤烟叶。晒烟叶是指利用太阳能露天晒制的烟叶;晾烟叶是指在晾房内自然干燥而成的烟叶;烤烟叶(复烤烟叶除外)是指在烤房内烘烤成的烟叶。
-
毛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
-
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鲜货、干货以及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连续进行简单保鲜、烘干、包装的鲜货和干货。
-
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进行连续简单加工的瓜、果干品和腌渍品(以瓜、果、蔬菜为原料的蜜饯除外)。
-
花卉、苗木: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并保持天然生长状态的花卉、苗木。
-
药材: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药材。不包括中药材或中成药生产企业经切、炒、烘、焙、熏、蒸、包装等工序处理的加工品。
-
粮油作物:是指小麦、稻谷(含粳谷、籼谷、元谷)、大豆、杂粮(含玉米、绿豆、赤豆、蚕豆、豌豆、荞麦、大麦、元麦、燕麦、高粱、小米、米仁)、鲜山芋、山芋干、花生果、花生仁、芝麻、菜籽、棉籽、葵花籽、蓖麻籽、棕榈籽、其他籽。
-
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
(1)牛皮、猪皮、羊皮等动物的生皮。
(2)牲畜、禽、兽毛,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动物毛和羽毛。
(3)活禽、活畜、活虫、两栖动物,如生猪、菜牛、菜羊、牛蛙等。
(4)光禽和鲜蛋。光禽,是指农业生产者利用自身养殖的活禽宰杀、褪毛后未经分割的光禽。
(5)动物自身或附属产生的产品,如:蚕茧、燕窝、鹿茸、牛黄、蜂乳、麝香、蛇毒、鲜奶等。
(6)除上述动物以外的其他陆生动物。
-
水产品
(1)淡水产品:淡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统称。
(2)海水产品:海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统称。
(3)滩涂养殖产品:是利用滩涂养殖的各类动物和植物。水产品类,包括农业生产者捕捞收获后连续进行简单冷冻、腌制和自然干制品。
-
林业产品
(1)原木:是指将伐倒的乔木去其枝丫、梢头或削皮后,按照规定的标准锯成的不同长度的木段。
(2)原竹:是指将竹砍倒后,削去枝、梢、叶后的竹段。
(3)原木、原竹下脚料:指原木、原竹砍伐后的树皮、树根、枝丫、灌木条、梢、叶等。
(4)生漆、天然树脂:是漆树的分泌物,包括从野生漆树上收集的大木漆和从种植的漆树上收集的小木漆;天然树脂,是指木本科植物的分泌物,包括松脂、虫胶、阿拉伯胶、古巴胶、黄耆树胶、丹麦胶、天然橡胶等。
(5)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林业副产品。
-
其他植物
(1)棉花: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皮棉、棉短绒、籽棉。
(2)麻: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生麻、宁麻。
(3)柳条、席草、蔺草。
(4)其他植物。
-
上述第一条至第十一条所列农产品应包括种子、种苗、树苗、竹秧、种畜、种禽、种蛋、水产品的苗或种(秧)、食用菌的菌种、花籽等。
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013亿元,比2012年增加6067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2%。分产业看,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农业产值增加最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速度最快。2021年,农业产值78340亿元,比2012年增加3349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5%;林业产值6508亿元,增加3101亿元,年均增长6.1%;牧业产值39911亿元,增加13420亿元,年均增长2.7%;渔业产值14507亿元,增加6103亿元,年均增长3.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7748亿元,增加4554亿元,年均增长7.8%。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
图:我国农林牧渔行业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上游: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上游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和种业进行的农产品生产。国内农产品除了国家政策保护的小麦、玉米、早粗稻等品种之外,其余品种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进出口贸易与市场价格等方面国际市场接轨程度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国际联动性。
农产品普遍具有三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波动性。很多因素人类尚无法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生长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时常出现丰产和欠产的现象;同时,农产品生产年度中也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图:2022-2031年我国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展望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信证券
农产品生产不同于工业产品的生产,农产品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
(2)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
农产品受气候影响导致了农产品主要具有两大价格变动规律:
(1)季节变动规律
农产品价格季节变动的规律性主要是由农产品季节性生产规律所决定的。农产品生产直接受季节影响,不同的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生产,一般情况,我国南方不少地区春天可生产出各种蔬菜、收获春稻,而北方粮食产出就较少;秋天是全国收获的黄金季节,各种蔬菜、瓜果、粮食、油料作物相继上市;冬季虽然生产的农产品较少,但海南等地的蔬菜仍正常生产并销往全国,北方除靠大棚生产一些蔬菜、瓜果外,大多只有一些土特产可收获。纵观农林牧渔各种农产品,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季节性变动的规律。
而农产品的消费却是常年性的。因此农产品的价格随季节的变动而变动,一般来说,农产品生产旺季供应量大,价格低;淡季农产品供应量小,而且需要储存与加工,价格相对较高。而这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影响很大,如北方可以建立大棚生产蔬菜、鲜果、鲜花等,虽然成本高,但是在春天或冬天上市,盈利可观。
(2)周期变动规律
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获具有周期性,决定了农产品价格变动有周期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的农产品,大都在这种规律下生产经营。农产品价格循环周期变动是指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引起需求量变动,而农产品生产不能立即做出反应,只能等到下一个生产周期才能调整生产,调整了之后可能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变动。造成周期变动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还有当前大多数农产品是由分散的农户进行生产以及大多数农民仍处于封闭生产经营情况。
图: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农产品类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泰证券
中游: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主要可以分为农产品采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将农业的主、副产品制成各种食品或其他用品的一种生产活动。是农产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榨油、酿造、制糖、制茶、烤烟、纤维加工以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的加工。
(1)农产品采购
采购包括国外进口和国内采购。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可以自给自足,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比如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棉花等,进口量较大,进口因素必须重点考虑。这也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体系的质量与效率,维持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局面。
2022年1-8月,我国农产品累计进口金额为1557.89亿美元,同比+5.70%,出口金额为640.57亿美元,同比+23.10%,贸易逆差917.32亿美元,同比-3.74%。2022年8月,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203.35亿美元,同比+1.70%,出口金额为83.40亿美元,同比+19.22%,贸易逆差119.95亿美元,同比-7.73%。
农产品国内采购主要靠国内播种面积、国内售价、运输条件、进口与国内农产品比价。
图:国内主要农产品现货价格(10月3日-10月9日,按“一周以来”涨跌幅排序)
图:国内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9月26日-9月30日,按“一周以来”涨跌幅排序)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信证券
(2)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环节主要重点关注产能和开工率以及新科技新技术的进步。从产能中可以得到生产加工企业的最大需求量是多少,如果再配合开工率,就可以得到加工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及整个行业的总体生产情况,进而推算出需求数据。对于新科技新技术,所采用的新技术会不会带来技术含量的提高,能否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一些农业方面的新科技新技术都是有可能带来革新性变化的。
图:农林牧渔细分板块中农产品加工业涨幅最大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财通证券
(3)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环节主要关注产品的售价、物价水平、运输情况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当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就会全力进行生产,对原料的采购量会增加,并且对原料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也会增强。即使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多,企业还有不错的利润,那么企业就会在高价位的时候继续大量买入。当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较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减少生产量,集中消化库存,市场原料采购量以及价格承受能力都会下降。
下游
农产品下游主要是农批市场和终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主要包括水果区、蔬菜区、粮油区、干货区等主要交易区域以及信息中心、物流场、配套酒店、管理办公区等辅助业态;物流场又称冷链仓储中心,综合冷库、冷链交易中心、分拣中心、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冷藏停车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2.2 商业模式
(1)农户直接销售
指农产品的生产者,通过农贸市场,将农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即“农户 + 消费者”的模式。这种销售模式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省去了中间环节,从而可以获得比中间商参与更高的经济利润。但是这种销售模式需要农户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风险。
(2)多层中间商的销售模式
指农产品的生产者通过中间商将农产品进行销售的模式。即“农户 + 批发商”的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主要适用于农产品相对集中的地区。中间商为获得高额利润,往往会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而降低农民的经济利润。同时,农户不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会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增加生产风险。
(3)以“加工 + 销售”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指农产品的生产者将农产品卖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再由加工企业把农产品生产成其他商品,进行销售的模式。这种销售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增值利润,变相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3 技术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关联的技术创新则在技术需求、创新手段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面临深刻转型。农产品六大新技术如下:
(1)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的改良与培育以及农业生物制品的生产等。例如:杂交水稻、转基因大豆、食药用真菌的培育,农药、生物肥料等农业生物制品的生产等。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农业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专家系统研制、专业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研制等。
(3)核农业技术
核农学是核技术与农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核科学技术原理研究解决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是绿色、低碳的高技术。核农学的特点是以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为研究手段,以生命物质、生命活动及生命环境为研究对象,解决农业科学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核农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农产品辐照加工、农业核素示踪、稳定同位素示踪溯源、放射生物学基础及昆虫辐射不育等。
(4)设施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
(5)多色农业技术
多色农业技术主要包括绿、蓝、白色农业技术。以绿色农业技术为例,它主要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其实就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入手,充分利用资源,实现高效的物质能量循环。
(6)移植技术
移植技术主要用于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向农业的移植,也可以用于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
对国内农产品产业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公司依次为:新希望、晨光生物、大北农、傲农生物、天马科技、天康生物、雪榕生物、祖名股份、ST獐子岛、华绿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