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及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提出“十四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
1.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541万吨,连续9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达到389.7千克/亩,比2020年增加7.5千克/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3千克,比2020年增加19.2千克,连续多年稳定在470千克以上,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千克的粮食安全线。
2.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57亿亩,其中高油高产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大豆产量达到2084万吨,连续两年超过2000万吨。2023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整合资金,在100个大豆和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行动,整建制推进县的粮食单产增长率比其他县高8.8个百分点。
3.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一是猪肉产量快速恢复增长。2023年我国猪肉产量达到5794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比2020年增长40.87%,连续两年保持在5500万吨以上。二是“菜篮子”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十四五”以来,我国蔬菜、水果产量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蔬菜、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分别为82868万吨、32744万吨,比2020年分别增加7955万吨、4052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4.7%;2023年我国禽蛋产量为3563万吨,比2020年增长2.8%。
(二)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1.草食畜牧业实现较快发展。一是优质牛羊肉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分别为752.7万吨和531.3万吨,比2020年分别增长11.9%和7.9%。二是牛奶产量较快增长。2023年牛奶产量达到4196.7万吨,比2020年增长22%。三是奶业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2023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为100%,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9.87%,主要营养和卫生指标已接近奶业发达国家水平。
2.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2万吨,比2020年增长8.7%。其中养殖产量为5809.6万吨,比2020年增长11.2%,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从2020年的79.8∶20.2提升至2023年的81.6∶18.4。截至2023年底,共认定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骨干基地1318个,示范面积达到825万亩,骨干基地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覆盖,渔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升级。
3.设施农业逐步集聚发展。2023年启动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支持26个试点省份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40个,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主体143个,积极引导资源要素向引领区和主体聚集。支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和竞争力。截至2024年8月,已建成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1.农业全链条发展主体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建设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800亿元。截至2024年5月,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截至2023年底,农业农村部累计创建178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标准化生产转型。
2.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较快。一是农产品加工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9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肉类、乳制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提升。2023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比2020年增长4.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由2020年的2.4∶1提高到2.52∶1。三是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式肉类菜肴工业化加工、低温冷冻干燥和全果榨汁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加工的质量与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45亿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最高可提高20%,为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底,东北地区建成56个整体推进县和712个县乡级高标准应用保护性耕作基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从4600万亩增至8300万亩。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论文数量、质量和专利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速应用;国家对涉农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比202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种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由216个作物制种基地县、300个种畜禽场站和91个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涵盖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供种保障率从70%提升至75%以上。二是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新发现51个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畜禽种质资源,采集水产遗传材料12万余份。截至2023年底,我国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318个,159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三是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自2021年以来,我国相继自主培育了白羽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蓝思猪配套系等品种,打破了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四是加快培育种业骨干力量。2022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276家种业企业,构建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改变了我国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创新力弱的局面。
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386.6万千瓦,比2020年增长7.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4.3%,比2020年增长3个百分点,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共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超过20万架,年作业面积超过21亿亩次。无级变速拖拉机和山地玉米播种机等短板机具进入量产阶段,大马力农机和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产品持续升级。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五)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健全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认定超过9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接近400万个家庭农场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221.6万家,全国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20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达到148.8亩,农民合作社社均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面积达到460.1亩。
2.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带动效应增强。截至2021年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的农村承包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55亿亩,占全国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5.9%。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累计达到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总数超过9100万户。
3.农业园区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7—2023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累计安排了近300亿元的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建设350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地方建设8000多个省市县三级产业园。2021—2023年,共有300个县(市、区)被纳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名单,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引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六)数字赋能农业加快发展
1.农业大数据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农村数据的集成、管理、分析和应用。试点建设了涵盖水稻、大豆、油料、棉花、茶叶、苹果、天然橡胶、糖料蔗等八个重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提升数据赋能农业的能力。
2.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比2020年提高5.1个百分点。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累计支持建设了31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及分中心,实施97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遴选20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
(七)农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1.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分别为41.8%和41.3%,比2020年分别提升1.2个和1.1个百分点。全国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肥力不断恢复。
2.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持续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至4.1亿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覆盖面积达到9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565提高到2023年的0.576,亩均灌溉用水量从2020年的356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47立方米,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升。一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约75%上升至2023年的超过78%;自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启动以来,累计在133个试点县建立了粪肥还田追溯系统,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5%。二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86.72%提升至88%以上,实现了秸秆的多元价值利用和转化。三是农膜回收利用成效显著。自2020年以来,农膜回收处置率保持在80%以上,有效遏制了重点地区的“白色污染”问题。
4.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多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2023年达到97.8%。二是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工作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供给规模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对标“十四五”有关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对“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情况做出如下判断。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五个方面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需要巩固扩大已有成果。截至2023年底,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6.9亿吨,比目标值高0.4亿吨;肉类总产量达到9748万吨,比目标值高848万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76,比目标值高0.06;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8%,比目标值高2个百分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为6.8万个,比目标值多0.8万个。
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八个方面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需要查漏补缺、保持发展步伐。截至2023年底,高标准农田已建成面积达到10.45亿亩,按照2020—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估算,2025年能够顺利实现10.75亿亩的建设目标。截至2019年底,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是4.76等。随着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的推进,按照2014—2019年耕地质量提升的趋势,2025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可以达到4.58。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2%,按照2020—2023年贡献率的增长趋势推算,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64%,能够完成预设目标。202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4.3%,按照近年来机械化率的增长趋势推算,能够如期实现械化率达到75%的目标。2022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和41.8%。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来,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按照该增长趋势推算,2025年能够如期实现利用率分别达到43%的目标。2023年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8%,按照综合利用率的增长趋势推算,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0%,能够实现预期目标。202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8%,与规划设定目标相差0.2个百分点。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2025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将大于98%,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十五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借鉴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指标及其参数,对“十五五”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微调并赋值,确定2030年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
1.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收益保障体系,持续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扶持资金,加快形成财政、金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发展投入格局,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科技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农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乡村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技术装备加速创新与应用,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速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深刻改变了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逐步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堵点不断减少、阻力不断减小,为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带动现代农业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增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和多元休闲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释放,多样化、个性化和大体量的产品服务需求为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推进,为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村集体资产配置、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注入了活力。
2.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农业结构有待调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刚性增加,优质农产品需求快速扩大。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稳中有增,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难度不小。大豆和玉米供需缺口仍然较大,优质粮食、特种粮食供给不足,粮食种植结构有待优化,多元食物供给能力不足,农林牧渔产业格局有待调整。
二是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绿色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约束问题凸显,耕地占用、“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土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全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超过60%,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仍然较低,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加剧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压力;化学投入品使用过量,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三是科技装备短板突出,成果转化亟待加强。先进的农业科技装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推”结合仍不紧密,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突出,特别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高端农机等仍受技术壁垒制约。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不高,不同区域、产业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差距显著。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低,种植业、养殖业等环节机械化联动不足。农业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种养结合、设施农业等新型业态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产业体系建设滞后,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初级产品生产比例较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深加工能力不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型。农业与科技、文化、旅游、健康等业态融合不足,制约农业功能的多样化拓展。产业融合的主体发育尚不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有限,中小型经营主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难以有效参与产业链运作,产业融合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五是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多重挑战亟须应对。当前国际市场风险和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贸易摩擦加剧,地缘冲突频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受阻,进出口贸易风险上升。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生长周期变化、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强、病虫害防治与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剧增等影响,亟须加强农业政策的前瞻性和应变能力,加快构建韧性农业体系,确保粮食安全与生产稳定。
(二)“十五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标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要求,遵循必要性和可行性、连续性和可得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调整完善“十五五”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十五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参考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指标及参数,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十五五”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确定2030年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见表1)。
1.在农业产业方面,设置用于衡量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反映畜牧业发展水平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反映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增值促进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的“土地生产率”指标和反映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效益与效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9亿吨,按照供需总体平衡、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结合人口数量与人均消费量变化趋势,2030年粮食总产量应不低于7亿吨。2023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为389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6%,对标205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的目标任务,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和拓展多元食物供给来源的要求,预计203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30%。202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2,未来一个时期,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2025年达到2.8,2030年达到3.0。2023年我国土地产出率为3400元/亩,考虑到近年来土地产出率的变化趋势、农业科技装备升级与要素优化组合情况,土地产出率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30年达到5300元/亩。2023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3万元/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到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达到7万元/人。
2.在农业科技方面,设置反映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应用水平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指标和反映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出增长贡献程度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3%,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85%的要求,2030年应达到80%。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72%的要求,到203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需要达到68%。
3.在农业经营方面,设置反映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及规模效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指标、反映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组织化引领作用的“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比例”指标、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普及水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覆盖率”指标。综合考虑未来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变化趋势,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到203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的比例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的覆盖率应分别达到55%、65%和53%。
4.在资源利用方面,设置反映耕地改造提升水平和生产潜力的“高标准农田面积”指标、反映农业用水效率的“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反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反映蓄禽养殖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程度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指标、反映化肥科学有效施用水平的“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指标、反映农药科学有效施用水平的“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指标。2023年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对标2035年完成13亿亩的要求,到2030年应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到2030年应达到0.61。2023年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考虑到近年来综合利用率的变化,需要巩固既有成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秸秆多元化利用,2030年要继续保持在88%以上。2023年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对标2035年88%的目标,到2030年应达到84%。2022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到2030年化肥利用率应达到48%,农药利用率应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