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中国农业发展走势
01.职业农民增多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农业经营的日益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长期或季节性地从事农业工作,职业农民的数量显著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职业农民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将持续增长,推动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02.农业产业融合成为增长极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特征。未来10年,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形成“农业+”的发展模式。例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的兴起,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其中,产业融合3个模式会成为重点方向:首先,预制菜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产业融合模式。其次,农业产业园模式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最后,休闲农业模式是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03.农业智能化凸显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高。智能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等领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首先,农机智能化是农业智能化的基础。其次,生产机器人将在农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管理智能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核心。
04.农业数字化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特征。未来10年,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形成“农业+”的发展模式。例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的兴起,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05.种养一体化广泛应用种养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高效生产方式,通过合理配置种植和养殖业,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未来10年,这种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06.循环农业成为重要趋势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资源压力的加大,循环农业将成为未来10年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中,循环农业需要破解2大问题:首先,循环农业的变现问题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转化上。其次,产业融合问题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挑战。
07.养殖规模化经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将成为主流。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规模化经营还有利于推动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第一条路径是养殖大集团模式。第二条路径是小农户自身抱团模式。
08.农业区域集中加快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区域化集中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10年,区域化集中的趋势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强化。
09.土地进一步集中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农业经营的日益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长期或季节性地从事农业工作,职业农民的数量显著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职业农民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将持续增长,推动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10.农业服务成为热点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农业服务行业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领域。农业服务包括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未来10年,农业服务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我国农业服务呈现4大创新模式:1)“互联网+农业服务”模式2)“金融+农业服务”模式3)“电商+农业服务”模式4)“供应链+农业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未来1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将呈现出职业农民增多、产业融合加大、智能化凸显等十大走势。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AGRICULTURE
二、农业总体目标
2035 | 总体目标
2035 年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
食物总自给率达 88% 以上。谷物自给率达到 90% 以上,其中口粮绝对安全、自给率达98%以上,玉米自给率达到8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 98%,牛羊肉自给率达到 70% 以上,禽肉蛋基本自给,奶制品达到 70%,蔬菜水果适度出口;
绿色高效多功能的高值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产值占比为 90%以上,成为农民农业增收的最主要渠道;
农业生产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2050 | 总体目标
2050 年总体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食物总自给率达 85% 以上。谷物自给率达 85% 以上,其中口粮自给率达 95% 以上;
农业全面实现绿色高效、高值、可持续发展。
AGRICULTURE
三、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战略重点
一是做好农业强国总体规划,研究确立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国的总体发展目标。①人民健康。健康长寿是发展农业的最终极目标。到2050年,农业要具有为近14.7亿人口提供能保持健康长寿的产品服务、休闲服务、生态服务等现代农业功能,保障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80岁以上;②农村富裕。必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生活条件差距、文化教育差距。202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5︰1,较10年前缩小了0.38,预期到2050年缩小到1.5︰1(日本2000年为1.3︰1,韩国1985年为1.05︰1,英国、德国等比例均小于1,其他欧洲国家处于1.2︰1~1.5︰1的水平)。③生态和谐。农业强国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率、肥料利用率以及绿色发展能力、碳中和能力。④国际引领。农业强国必须拥有在某些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规制制定权,在某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上拥有控制权或者处于竞争领头羊地位。
二是以提高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能为主线,全方位确保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2020年,11个世界农业强国人均谷物生产占有量平均值为755公斤,中国为423公斤,相当于前者的56%;11国人均肉类生产占有量平均值为142公斤,中国为53公斤,相当于前者的37%。谷物自给率美国为123%,加拿大184%,法国209%,澳大利亚215%,中国95%。我国要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为主,再创建1亿亩以上超高产(即年亩产粮食超过1吨)农田,预期到2035年我国粮食自主产能提升到7.0亿~7.5亿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500公斤大关,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要落实大食物观,科学开发盐碱地、海洋、草原、设施农业等,生产多元化食物和蛋白供给,满足人民健康均衡营养的新需求。
三是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总体实现度仅为40.3%,与世界农业强国差距不小。以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总产值之比)为例,荷兰高达8.67,德国为1.73,澳大利亚达到1.53,以色列为0.36,日本为0.09,而中国仅0.04。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农业强国平均水平的33%。全球170家领先的跨国涉农企业大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2家涉农企业仅有2家在中国。我们要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合发展制度,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完备、产业韧性与竞争力强大、产业监管规范的全方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型农业企业群体,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争取国际农产品产业链的更多主动权。
四是以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必强农,而强农必先强科技,这是世界农业强国的重要经验。对标国际,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实现度为67.4%,我们还要面临新一轮基因农业革命、绿色农业革命、数字农业革命、营养农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艰巨。要确立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三农”工作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定位,下大力气全面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合作、适度竞争”的高效能新型创新体系,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R&D占农业GDP比例要由目前的0.7%提高到1.5%左右)。要以抢占国际创新竞争高地为导向,集中突破一批农业前沿性颠覆性技术;要以产业应用为导向,重点布局生物育种、智慧农业、耕地保护、盐碱地利用、生物安全、食品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以科技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引领未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未来20年要将农业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62%提高到80%以上。
五是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全球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普遍重视的重大战略。我国是季风气候,总体上是农业生态安全风险较大的国家之一,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要始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摆在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地位。国家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低碳新型农业方式,提高农业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碳排放风险。要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把今后的重点放到提升耕地生态健康质量水平上来,确保耕地是优质耕地,生产出的食物是安全食物。要高度重视我国是季风气候国家及农业水资源紧缺型国家的现实,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及生物灾害风险加剧的趋势,未雨绸缪,科学布局,积极发展智能化、现代化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及水土保持农业,构建稳固的生态可持续现代农业体系。
六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抓手,大力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强国必须是农村富裕基础上的强国。对标农业强国分析,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前的实现度为49.1%。202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5︰1,预期到2050年缩小到1.5︰1。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农业强国平均水平的7%,农村清洁饮水率89%,农村卫生设施普及率88%,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65%。政策上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富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调整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政策措施,聚焦农民最关注的农村医疗、农村儿童教育、农村老年人保障、农村水环境、农村文化、农村基本生活条件等实际问题。要重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物流产业、乡村信息化产业、乡村健康产业以及乡村文化传承创意产业等乡村新产业;要以农村绿色发展和高生活质量为导向,应用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植被建造、低碳民宿等独特技术,构建乡村生态系统与乡村宜居环境;要重点发展乡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等乡村人才服务平台,要利用“头雁计划”“乡村CEO”等方式,加快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设。
七是完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和农业国际化政策“两个保障”。①完善农业农村高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到位,树立现代农业就是高保护农业的政策基点,持续加大农业总体支持强度,国家财政向“三农”大力倾斜,提高农业补贴标准,推动农业金融改革,大幅度加强对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建设的投资力度。②构建农业国际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行全面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力度,研判新的农业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趋势,不断优化完善针对性更强、吸引力更大的中国农业国际化政策体系,加快农业走出去战略进程,特别是要做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农业开放政策支持。